时隔一年,上海垃圾分类现状如何?

2020-08-30 20:29
3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其“规矩多如牛毛,对居民近乎苛刻”管理措施也成为很多中国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目前,欧美很多发达国家都已推行了生活垃圾分类政策,而我国的垃圾分类起步相对较晚。

2019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7月1日正式施行,并暂时将生活垃圾分为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4大类。刚开始施行这一条例,“上海垃圾分类”同娱乐八卦一起频频上热搜,“湿垃圾干垃圾”相关科普也让大众对于垃圾分类的关注到了顶点,同时多个城市纷纷相继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时间表”,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也积极推进,让大家直呼最严苛的“垃圾分类时代”即将来临。

如今沸沸扬扬的上海垃圾分类已经时隔一年,其现状如何呢?


“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居民都已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上海全市1.3万多个居住区,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的90%。”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徐志平说,即使在疫情期间志愿者队伍撤离的情况下,仍有2/3的居住区自觉分类投放水平保持优秀,另外1/3居住区则保持良好。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社区管理力度不同,上海部分小区默认了垃圾的随意丢弃,也不再有志愿者在垃圾桶旁值守,由于垃圾桶会定时拉走,垃圾都被暂时丢在了垃圾桶的位置,等待保洁清理。马路上走一公里都碰不到垃圾桶也让很多人一开始很不适应,部分垃圾分类投放点人去点空,定时投放成为了一纸空文。通过暴露的问题使得大家意识到垃圾分类是政府的问题,同时也是对于市民素质的检验。


上海的城市管理能力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尚且面临上述问题,那紧跟上海进行垃圾分类的其他城市开展这项政策的效果更让人感到担忧。

总的来说,这次上海的垃圾分类成果初现,大部分居民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但也暴露出来设计缺陷,准备仓促,监管乏力等种种问题,不过垃圾分类也是对于大部分城市面临的垃圾围城问题的必要举措,垃圾分类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垃圾分类的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诚然此次上海垃圾分类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无疑仍旧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面对“垃圾围城困境”和“垃圾回收利用”的所走出的重要一步,后续的垃圾分类政策也将以此为鉴。